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很多,而且每家公司在香港上市的策略有所不同。据说,近日平安分拆了4家子公司,平安好医生已经赴港独立上市,平安这样分拆公司上市策略是什么呢?下面就是详细介绍。
1月29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集团已经提交了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平安好医生”)于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的申请。香港联交所确认公司可进行分拆及上市。
平安好医生是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的一站式医疗健康生态系统。招股书及平安财报显示,截止到2017年三季度平安好医生累计为超过?1.7 亿用户提供服务,日咨询人次超过40万。2017年底合作医院网络约有3100家医院,海外合作医院有260家。
平安好医生当前估值超过50亿美元。2017年12月,平安好医生获软银集团的IPO前投资4亿美元,占已发行股本的7.41%。2016年5月,平安好医生实现A轮融资5亿美元,当时估值为30亿美元。
分拆上市后,平安集团仍是其控股股东。招股书显示,安鑫直接持有平安好医生46.2%股权。平安集团全资拥有安科科技,而安鑫为安科科技全资附属公司。
一、分拆多家子公司赴港上市
平安好医生赴港上市,只是平安集团分拆多子公司上市的第一步。据平安科技的一名高管向《财经》确认,2018年平安集团将分拆多家子公司上市。除平安好医生外,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医疗健康管理4家子公司都将陆续分拆上市,上市地点均选择香港。
《香港经济日报》报道称,软银至少入股其中3家子公司,拟入股金额达180亿港元(23亿美元)。
“融资跟软银和高盛都谈过。”上述平安科技高管向《财经》透露。除今年分拆上市的4间子公司外,平安还准备在智能城市业务上进行同样运作,“准备把智能城变成事业部,成立子公司……平安科技相当于孵化器,技术跟业务结合,效果好就成立事业部,成立分公司,做得好就寻求上市。”该人士表示,此次分拆的4间子公司就是这种模式。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中国平安这4家拟分拆上市子公司估值达6341亿港元(813亿美元)。其中陆金所初步估值4680亿港元(600亿美元),平安好医生初步估值390亿港元(50亿美元),金融壹帐通初步估值585亿港元(75亿美元),平安医疗健康管理初步估值686亿港元(88亿美元)。
二、分拆上市有利于实现估值
资本市场过去给平安集团估值时,往往采用对多元化业务公司估值的通用方法——分类加总估值法(SOTP)。比如用内含价值法计算保险业务的价值,用市净率法计算银行业务的价值等,加总后给予一定的折价。
易凯资本合伙人宋卓告诉《财经》,随着平安集团业务向科技金融和医疗健康等业务拓展,对其估值方法也需进行调整。
“过往资本市场对于多元化业务公司估值时,市场会有折价的传统。投资人会认为投资一个多元化业务的集团,由该集团来做多元化业务配置,不如分散投资于每个领域做到最好的上市公司效率更高。”宋卓说。例如,复星国际港股IPO时,因业务繁杂,涉及钢铁、医药、房地产等多个板块,投资人希望在各板块业务价值加总后给予20-30%的折价,来给复星国际定价。
目前市场的判断逐渐开始变化——针对一些多元业务公司不再给与折价,甚至会给更多溢价。“当然有个前提,溢价不一定所有业务放在一起就能实现,业务之间要有协同效应。如果这几块业务协同效应紧密,现在这个市场环境倾向于给个溢价。”宋卓说。
2016年9月,汇丰银行发表研报重新评估了平安集团的业务模式,取消了20%的综合金融估值折价,将平安H股及A股评级上调至“买入”。
“平安集团靠传统的金融业务和新兴的互联网业务积累了海量客户,建立统一的用户体系,其各个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较强。”宋卓说。中国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姚波也曾表示,应用跟互联网估值逻辑类似的新估值法看待平安:“互联网公司都讲有多少个用户,每个客户会带来多少利润。希望市场用这样一个新的估值方法来看待中国平安。”
但这种估值逻辑目前尚不能被市场一些投资人所认可。
“中国平安按互联网逻辑估值恐怕不太合适。很多金融机构都在用互联网促进自己的业务,只是不同公司运用的金融科技程度不一样,本质还是金融机构的逻辑。”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资深经理李贺对《财经》说,因此,技术对平安集团的影响还要看其对业绩有多大促进作用。
因此,中国平安选择采用分拆多间子公司上市的方法,让金融科技和医疗等新兴业务实现更高估值。2018年分拆上市的这4间子公司均归属于科技金融和健康医疗这两大新业务板块。中国平安在1月18日发布公告称:“结合集团科技战略转型的需要,包括并不限于在未来合适的时机,将部分科技业务对外进行各种方式的融资,以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三、为何上市地均选择香港?
中国平安分拆上市的这4家子公司均属于新经济领域,目前颇受改革后的香港资本市场欢迎。
“去年以来,香港二级市场连创新高,对互联网等新经济板块的持续认可,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中国公司萌生赴港上市融资的想法,这个时机比较好。”宋卓表示。
港交所2017年下半年展开20年最大力度的改革,直指“争夺内地大型新经济企业来港上市”。中国科技公司随即掀起一波赴港上市潮,2017年末包括众安保险(06060.HK),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00772.HK),汽车金融公司易鑫(02858.HK)等公司都纷纷于香港挂牌上市。2018年这波赴港上市潮仍然公司涌动,包括小米、腾讯音乐都将在今年赴港上市。
与香港资本市场对新经济公司的欢迎姿态相比,平安集团如果选择分拆子公司在A股上市就有一定的挑战。 “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A股上市,从案例上来看非常罕见,需要与监管机构充分沟通。” 宋卓说。
2017年10月第十七届发审委上台后,A股IPO审核趋严。新发改委就任后到2017年底共审核89家IPO企业,过会率仅为58.43%,比2016年91.14%过会率骤降了33%。
国泰君安资管公司资深经理李贺表示,在内资金融机构海外上市补充资本金的过程中,国内投资机构会去海外购买其上市股票。往往国内投资机构对中国金融机构的了解更深,比起海外资本,对实际情况看得更清楚。“外资有时候看得过度悲观,国内投资机构更能看透彻。你觉得是风险,我觉得是风险扰动下低估值买入的机会。”
以上就是平安分拆4家子公司的上市策略是什么呢?的全部内容,通过上述介绍,大家应该明白平安分拆4家子公司上市的策略行为有所了解了吧。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公司上市的内容请多多关注爱提网。
更多推荐:
保险股大涨,平安涨近3%
关于平安保险股价为什么下跌的讨论
平安银行按揭房炒股怎么办理?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爱提网立场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爱提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www.itgoodboy.com/p/12a934f6fc40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service@itgoodb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