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展望

佚名
佚名 2017-12-22 21:13:15
来源:爱提网

  目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发展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银行改革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也要通过改革开放来推动银行业加快发展转型,适应并更好服务经济新常态。下面小编就关于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展望给大家介绍一下。

  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几点展望:

  记者从银监会获悉,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21日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指出,银监会系统和银行业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重点,着力增强银行业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银行业风险,着力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为全面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宏伟目标积极贡献金融新动能。

  引入更多渠道的民间资本

  银监会始终坚持科学审慎、公平公正和同等待遇原则,对各类资本进入银行业一视同仁,并不断完善准入监管政策。一是民营银行试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3月11日公布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发起人名单。7月和9月先后两次批准5家试点民营银行筹建,12月12日已批复1家民营银行开业。目前银监会正在研究制定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已开始在有条件、有意愿的省(市)开展扩大试点工作,并将重点考虑东北、中西部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二是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发起设立、认购新股、受让股权、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入股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方面,民间资本占比由2002年末的11%和19%提高到2013年末的45%和56%,民间资本占比超过50%的中小银行已有100多家。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方面,民间资本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占已达到90%,在村镇银行占比超过72%,2014年新增108家民间资本占主导地位的村镇银行。三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修订发布《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新增12个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新批准14家民营企业筹建金融租赁、消费金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控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将达到55家。

  实施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2014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公布。这次条例修改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外资银行主动实施进一步的开放措施。修订后的条例适当放宽外资银行准入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条件,为外资银行设立运营提供更加宽松、自主的制度环境。在此之前,银监会已修订发布《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简化外资法人银行设立分行、开办衍生产品交易和信用卡等业务方面的行政审批程序和准入要求。与此同时,首次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对港澳银行业扩大开放。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上海自贸区新设银行业机构达51家。至2014年9月末,已有51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42 家法人机构、93家分行和184家代表处,总资产达2.68万亿元。同时,中资银行已在海外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100多家营业机构。

  推动机构主体、资金价格和机构退出的股票市场化

  第一,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不断深化银行业改革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将坚持金融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重点推动机构主体、资金价格和机构退出的市场化。同时,市场化改革不是偏废政府的调控和管理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之间并不矛盾,而应该是相辅相成。在更多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也要坚持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与手段,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强化市场纪律和法治建设,维护良好有序的金融环境。银监会将继续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扩大民营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机构重组。同时,推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普惠金融、民间融资等领域的立法建设,与时俱进完善法律修订,并不断提高监管执法水平。

  适度加快银行业“走出去”步伐

  第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面临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新课题和新挑战,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策部署,树立新理念,建立对外开放的新规则和新框架。一方面,探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市场准入规则,进一步研究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推进建设维护金融业公平竞争的监管环境,实行全过程的国民待遇。同时,切实把握好对外开放与守住金融安全底线的平衡,建立健全金融安全评估体系和审查机制。另一方面,要适度加快银行业“走出去”步伐。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路一带”建设战略构想,支持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建立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包括融资、咨询服务和风险控制等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此外,在开放的新阶段,应加强与各国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建立更有效的国际监管合作机制。

  要重视银行 “转型战略”高度雷同

  第三,差异化发展和专业化经营相结合,大力引导银行业改革转型。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上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和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亟待调整转型,我们将继续优化分类监管,引导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定位,科学布局。不同类型、规模的银行在转型中面临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应采取不同的转型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如大型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多元化渠道和多样性产品,可多考虑综合化和国际化转型方向;中小型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精简的业务流程和灵活的决策机制,可多考虑下沉机构和网点。在转型过程中,有不少银行 “转型战略”高度雷同,对此要引起重视。我们在引导银行差异化发展的同时,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定位,进一步做专做强,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银行,最终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和高效率的银行体系。

  金融创新须有度

  第四,积极鼓励与严格规范相结合,着力推动金融创新步伐。深化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打破不合时宜的限制金融创新的管制,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市场主体(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力和动力。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新的经济结构、新的发展方式,同时也会催生新的金融需求,必将给金融创新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将给业务创新带来巨大空间;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和金融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将给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衍生品交易业务发展带来契机;利率市场化也将给负债业务创新带来机遇。我们将积极鼓励银行业加强金融创新,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我们始终强调,金融创新必须要有度,必须在法律法规约束、有效监管和高度透明的框架下来进行。既不应超越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也不应超越客户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更不应该对监管法规和监管标准突破和规避。同时,金融创新还应遵循逐步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在发展复杂的产品之前,金融机构应先通过发展简单产品积累经验。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关于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展望的相关内容了。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主动适应并更好服务于经济新常态。欢迎关注爱提网和小编一起继续跟踪它的后续进展!

  更多推荐:

  2018年美股行情预测:美股牛市将持续增长

  高送转填权是什么意思?高送转填权怎么做?

  武汉天然气限购政策的实施,原来是“气荒”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