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机构散户化”,是指在中国资本市场,本应深耕于长期价值投资的证券公司、基金、私募等金融机构,却呈现散户化的操作行为“追涨杀跌。”
在A股市场中,其结构性问题除了IPO受到过多行政调控之外,仍不乏出现机构投资者逐渐散户化的投资趋势。
散户与机构差别
市场人士认为,市场波动大也与散户占比高有关,并由此导致市场情绪化问题很严重,这一投资结构也决定了短期的热点要比长期价值更具有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说,机构散户化是导致2015年6月股灾的潜在因素。
中国股市投资者结构中最大的特点是散户占比高、机构投资者占比低。根据上交所2014年统计年鉴,散户在交易额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机构投资者仅为15%。而按A股自由流通市值计,据海通证券的统计,散户所持市值占比超一半,而公募、私募、保险社保、券商等机构投资者所持占比相加仅22.5%。
散户与机构投资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的专业性高低、操作的理性与否、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弱。许多人援引美国股市的经验表明,散户占绝对主体的市场较易发生资本动荡,而机构投资者可以更多致力于长期价值投资。
在“机构市”的市场变局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去散户化”。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也并不意味着对散户的驱逐。机构投资者日渐壮大,为散户进行专业理财,是成熟市场的必经之路。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爱提网立场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爱提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www.itgoodboy.com/p/2e2826d48ae4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service@itgoodb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