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析下军工行业,谈谈军工板块存在的投资机会有哪些?对于涨势凶猛的军工板块,军工行业投资机会如何把握?
谈军工投资肯定要谈行业的基本面
谈行业的基本面我们又不能不去谈大的逻辑。军队或者国防一定是为国家意志服务的,所以我们要看国家在战略上的需求,在大的框架背景下才能去界定国防、军工板块未来需求的脉络,这是比较通畅的逻辑。
我个人喜欢读《战争论》,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谈判桌上或政治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使用战争,因此我们要搞清楚政治和战争的关系。很多热血青年遇到不平的事就喊打喊杀,但实际上战争并非如此。
战争从古至今发生了哪些演化?到今天我们又面临哪些战争冲突?战争形态可能有哪些?它对我们整个国家在战争方面有什么要求?我觉得上述问题非常关键,里面包含了一些脉络。
答案的核心在于战争跟科技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板块来看:第一个是冷兵器时代,相对来说争端很血腥,但是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战争规模都相对比较有限,武器装备上基本都以刀、箭为主。古代如果国家有骑兵和战车,则表示国家实力非常强大。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成语叫做“万乘之国”,简单理解就是如果这个国家有一万辆战车,那它就是大国。
但是那个时代的战略战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就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选一块地方约定好时间开打,另一种就是攻夺城池。
西周时代打仗讲究礼仪,开仗之前统帅会先下车向对方鞠躬,各种礼仪做完之后才开始打,打输了也不抱怨。当时孔子觉得西周时代的战争礼仪氛围非常好,而到了春秋却开始礼崩乐坏,大家都喜欢酒色犬马。西周的价值观对他的冲击很大。
战争形势的演变跟人类的发展有关系。为什么到历史后期整个战争的形态慢慢发生改变,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变多,其次是生产效率增加,物质更加富裕。
欧洲也是如此。在早期欧洲还有骑士,有各种各样的战争规则,但发展到后来就慢慢变形了,后来欧洲跟伊斯兰、波斯的冲突打到最后也非常血腥。
战略战术发展到后期,我们看到其实它也在逐步改观,出现一些创新,这种战术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人数的增加和新型武器去达到新的战略目的。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围魏救赵,古代战争初期通常是两军对垒,后来逐渐演变出很多种兵法,围魏救赵就是其中一种。另外一个例子则是长平之战,当时赵军统帅是廉颇,秦国统帅是白起。廉颇老道沉稳,秦军攻不动他,最后使用离间计让赵国换帅,赵括代廉颇统兵,最后赵括被分割包围,最终战败。这种分割战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应用地非常广泛,这也是毛泽东思想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数的增加的技术的改进,战术在发生变化。长平之战中秦国动员了全国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加入长平战争,并运用了两个很重要的思想:一是分割包围、二是以人多打人少,集中优势兵力。毛泽东的很多思想也是如此。
从现代战争的角度怎么解释长平之战?战争学上有一个定律——兰彻斯特定律,投入的兵力和战斗力是平方的关系。打游戏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如果我方8个兵对敌人6个兵,最后对方6个兵都死掉了,而我方只死2个兵。当你集中优势兵力的时候你往往更能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曾用该战术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功。例如粟裕率领的很多场战争,包括“七战七捷”在内,都是从运动中分割敌人,然后用6:1的兵力去攻打。
古代的战争规模相对比较小,跟后勤保障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古代,一个将领能够指挥的兵力规模是有限的。比如汉朝攻打匈奴,霍去病能带领骑兵最多只能一万人,因为一万人的骑兵,后勤保障要有十万人。这么庞大的后勤保障要求是非常困难的,限制了古代战争的规模。
而在火器时代兵种结构发生非常多变化,战争形态也因此发生了很多变化,不仅有阵地战还有游击战,在广袤的平原地带,运动战变化多样,比如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基本上以运动战为主。在坦克这种新型、具有非常强的攻击能力和机动能力的武器出现之后整个战争形态又向一个新的高度演进,火器时代科技水平发展到新高度,战争规模开始变大。
后勤保障能力更加强大。古代经常用牲口运粮食,而现代战争则发明了更为便捷的运输工具;此外一战时期发明了压缩饼干和罐头,进一步解决了战争的后勤问题,导致当时战争规模非常大。
战争规模的成倍扩张还得益于通讯指挥手段增强。古代一位将军只能够指挥小规模部队,能指挥几万人的统帅已经非常了不起。当时刘邦问韩信能用多少兵,韩信回答多多益善,说明韩信非常厉害。而现在的战争甚至可以调动几百万人。苏联时期苏军共一千多万人,导致美国非常忌惮。战争规模的变大同时也导致战争成本在增加,不像古代战争小打小闹,现在一旦战争升级会非常可怕,有可能演变成全球战争。
第三个时代是核时代。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可以看到二战时期日本广岛和长崎被投入两颗原子弹后造成的后果。二战之后从苏联和美国所进行的核实验来看,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核战争所造成的危害太巨大,以至于人类无法接受。
当时苏联在六十年代实验了一个炸弹沙皇,当时核定的炸弹威力是1亿吨TNT当量,而当时长崎的原子弹当量大概只有十多万TNT当量。所以这相当于长崎接近好几千倍,后来觉得实在太恐怖了才将当量降到5千万吨TNT。
氢弹爆炸的时候产生的威力可以使得方圆几百公里以内的植物和房屋全部毁坏,范围圈内的动物全部被烧伤;1000公里以外的居民家里面的窗户都被震碎了。当今世界一旦出现核对抗那将是寸草不生,所有人都要灭亡,这意味着现代战争成本非常高。因为它非常容易升级,两个核大国打起来局面会不可收拾。
通过上述举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技的变化战争也在发生变化,从战略战术到战争规模再到战争成本。战术层面要达到围歼和完全消灭敌人,但是又不能轻易去打,因为一旦打起来成本会非常高。做任何事都是有成本和收益的,对于理性人来说,当你做这件事情成本很高而收益很低的时候你就会选择放弃,对国家来讲更是如此。
目前我们在国防、军工存在哪些需求呢?
通过这些需求未来在整个国防军工板块将采取哪些战略?有一些内容是我个人的推测和判断,希望大家不要去曲解我的意思。
我想讲的第一个是危机管控。危机管控明显是针对朝鲜,我们过去跟朝鲜关系不错,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中国现在跟朝鲜的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形势在发生变化,国际利益诉求也发生了变化。对于朝鲜来讲朝鲜更希望朝鲜和韩国能够统一,希望自己能够主导朝鲜半岛。但是中国在1992年跟韩国建交,并且和美国及其他的西方国家建立比较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对朝鲜的重心降低了,使得两个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出现了一定的裂痕。朝鲜为了自保,拼命发展核武器,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手段去使得他在未来国际博弈当中获取一席之地。
从朝鲜现在的实力来看,个人推测它应该是初步掌握了氢弹的技术,过去的几次核实验美国都是派飞机去朝鲜领空侦查核实验的放射并且公布出来,结论是朝鲜没有掌握氢弹。但是最近一次核实验之后美国同样也是派了飞机过去,但是并没有公布这次调查的结果,这很不寻常。然而朝鲜技术上来讲还不成熟,因为爆炸当量只有几万吨TNT,从整个事件和各个国家的表现来看,似乎朝鲜在这方面的技术有一定的积累。总体来讲朝鲜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实力,并且在洲际弹道导弹的5项核心技术中它掌握了4项。中国肯定不会和朝鲜有直接冲突,但是要做一些危机管控,所以对陆军装备有要求。
第二个是战略防御,主要针对日本。日本方向其实问题不大,大家有时候会把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过度曲解,这是不对的。中国和日本有非常多的共同利益。首先都是亚洲大国,其次在一些装备制造、经济发展上面存在非常多的互补,可以共同进步。另外我们也看到钓鱼岛争端的冲突,但是跟中日关系不是特别大。中日合作机会要大于冲突,它不应该成为我们争端的重点。
日本并不会对中国能够造成非常大的威胁,首先它不是一个核大国,第二非常重要的一点,日本是一个岛国,它自身在国家安全和防卫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软肋。因为他没有办法实现能源、资源等的自我供给,从本质上来讲日本是一个对外依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
二战的时候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在发动初期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是一个岛国。美国的工业能力非常强大,它能够造非常强大的军舰封锁海岸,日本打太平洋的时候海军大臣测算是外部运输能力下降20%,真实情况是下降60%以上,到末期下降得更剧烈,当时整个帝国海军全军覆没。在中国我们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封锁他,你如果能够封锁住他的外向经济,那他就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这个方向上中国要有强大的海军。
管控分歧是越南。其实越南跟中国没有特别大的冲突,虽然有时候会受外部的干扰跟中国有一些间隙,但总体来讲大家的合作机会更大,并且从国力对比上来看越南现在连中国的一个省的实力可能都没有。因此中越问题不是很大,可能会有管控上的分歧,双方做一些调和。
印度这个方向是战略防御。从去年洞朗地区的对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无疑要成为世界上非常强大的国家,印度在这个过程当中心理会有一点失衡,但是他没有办法跟中国对抗,不排除印度会做一些激进和冒险的动作。印度内部也是有非常多的派系,没有办法判断他一定是和中国一条心,去按照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所以这个角度是战略防御的重点,需要我们有比较强大的机动能力。中印方向是高海拔地区,平时驻军不能很多,它对兵力投送能力、防护能力、后勤保障能力要求非常高。
最后一个是台湾地区问题
从需求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陆军、海军以及空军,尤其运输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立足于现实,中国肯定不是想在全球去称霸,这个可能性不大。
中美博弈中,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最近又提出了“冰路”。从军事战略上谈一下“一带一路”。中国并不是特别依赖于外部资源的国家,除了一点就是能源安全。中国能源安全非常依赖于全球能源供给,所以南海非常重要,一旦出现问题别人封锁我们的海岸线就会威胁到国家安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这样的突破点,并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设了点,从而不绕过马六甲海峡直接到达中国。丝绸之路使得一旦我们海上出现了危机,陆路上还有一个选项,使得我们被封锁的概率进一步降低。最近中国又提出“冰上丝绸之路”,意义非常深远,通过中国青岛经过白令海峡到北冰洋去欧洲,整个航程缩短了。
中国有意识未来把自己的影响力深入到北极圈。为什么中国愿意做这个事或者敢去做这个事?有一个历史背景。在1925年段祺瑞北洋政府签了一个协定,我们作为一战的胜利国签了《斯瓦尔巴德条约》,条约里约定这些国家都可以自由地在这个岛上去进行开发,25个国家共同拥有该岛,中国从国际法角度上来讲完全继承了法律的效益。目前中国人出去只有两个地方不用签证,一个是南极,另外一个就是这个岛。
这个条约的发现非常有戏剧性。有一次,中国的一位学者去挪威旅游,在博物馆发现中国是条约的签约国,马上把这个事情报告给中国政府,建立了奇功,原来中国人并不知道,政府也不知道。所以现在推的“冰上丝绸之路”不是一时起意,是有深意的,而且政府没有公开谈这个事情,但是中国在北极圈的存在是有国际法支持的,可以合法利用和开采。
从全球来看我们需要把我们的影响力辐射到欧洲。欧美原来是铁板一块,现在中国插进去,让欧美盟友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强大,这样也是我们战略的胜利。最后中国肯定希望能够去共同参与整个全球的治理,这是中国的诉求,毕竟我们强大了。
中美博弈的平衡点在哪里?从战略的角度来讲就是考虑跟美国的关系未来走向何处。我判断中国和美国的合作关系远远大于我们的冲突,贸易战不用过度解读,特朗普主要是为了中期选举。总体来讲中美双方的利益现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特朗普访华签了两千多亿订单,获益很大,每一位总统都不会轻易地与中国发生冲突。现在核大国的冲突远远不是古代的规模,它特别容易升级。发动一场战争可以很容易,但是结束一场战争太困难了,这是不得不面对的成本。
从平等的角度来讲,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大国地位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让美国受益;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受益美国非常严重的受损,我觉得这种战略的平衡可能会打破,所以需要中国有这样的战略定力去做这样的事情。总体来讲我觉得其实很多事都不是事,只不过资本市场有时候会过度反应。
具体未来的需求可能是下述方向:第一是海军装备,无论对日本、台湾地区,以及突破别人对我们的封锁,维持我们的运输线的安全,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整个中国在全球的存在感越来越强,我们有非常多的利益在非洲、在欧洲,这些海外利益都需要我们海军去守卫。未来几年我自己结合一些网络的信息,推测中国可能会有6所航母,可以看到现在造舰的速度非常快。
第二个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飞行器、星际开发放在一块讲,中美下一步的竞争从科技的角度,未来比拼谁能够更快更好的去开发太空,这就是两个大国之间的比拼。
在地球能够参与这场战争的没有几个国家,它要有非常多的人口、非常强的工业能力才能做这件事情,并且这件事情效益非常高。我们现在铁矿和石油还从澳大利亚进口,如果未来我们能够更多的运用太阳能,能够把工厂设在火星、月球,这就不是梦想了,这是未来地球人要做的事情。
美国已经提了移民火星计划,在全球选候选人,就等技术成熟,让这些人变成永久居民。其实我们星际开发不用很多的人,核心就是人工智能去帮你做很多事情,可能有一些人会临时性地派到那里去做管理工作,人工智能背后有非常多的深意。然而现在地球上开发的飞行器还不足以开发太空,这是未来我们竞争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最后简单花时间探讨一下国防板块投资。军工股过去涨得非常高,但是跌下来非常多,不得不承认炒作的成分很多,大家对它有过度的预期,这是自我修复的过程,目前已到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的位置。
过去我们不认为军工股是成长股,未来也不这样认为。从军工股的逻辑来看它不可能说在国家不打仗的情况下投入很多的钱,中国现在重要的诉求还是通过经济发展、科技投入、研发投入,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大国。国防的发展只是确保我们能够完成这样的战略,这是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国防投入的速度不会很大,今年8点几的经费增速已经超预期了。
最后讲一下军工投资的几个要素
首先我们要看清楚整个行业格局。
第二看军工股订单——军工股投资价值确定性的来源。过去市场喜欢炒作,现在大家已经更理性了。
另外重要的就是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民参军是大家熟知的,但是军工股如果真的有特别大的机会一定是军转民。国家手里有很多的好的技术,如果有比较好的突破口,把技术转为民用,那成长性就能够得到足够保障,就不再是传统稳定增长的基本面了。
以上就是对军工行业基本面的分析,军工板块投资机会还是有很多的,希望投资者能抓住时机,也可以多多关注下军工主题基金,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相关推荐:
什么时候买军工股?军工股投资指南!
被低估的军工股有哪些?
军工股会如何发展呢?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爱提网立场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爱提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www.itgoodboy.com/p/40bb8f764e31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service@itgoodb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