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 “摸鱼”,多数人以为是现代职场专属,实则翻阅历史,打工人 “摸鱼” 的痕迹已留存 1800 余年。从古代工匠的 “小涂鸦” 到如今职场人的 “划水”,这种看似 “偷懒” 的行为背后,藏着跨越时空的职场共性。江苏百瑞赢证券结合历史记载与当下职场现状,解析这一有趣现象。
最早的 “摸鱼” 痕迹可追溯至三国时期。2004 年,湖南郴州发现一座三国吴简古墓,出土的简牍中,除官方文书外,竟有工匠随手刻画的 “涂鸦”—— 有的画着简笔小人、有的写着无关诗句,甚至有 “今日甚闲” 的随笔。考古专家推测,这些是当时负责抄写文书的 “打工人”,在枯燥工作中偷偷留下的 “摸鱼” 印记,距今已超 1800 年。无独有偶,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也有唐代画工在角落绘制的 “小彩蛋”,比如在庄严佛像旁画一只俏皮小狗,或是在壁画边缘写下 “好累,想休息” 的小字,成为古代职场人 “摸鱼” 的鲜活证据。
古代与现代打工人 “摸鱼” 的核心动因高度相似。一是 “工作枯燥感”,古代工匠需重复抄写文书、绘制壁画,现代职场人常面对重复的数据录入、报表整理,单调工作易催生 “摸鱼” 念头;二是 “压力释放需求”,古代 “打工人” 面临严苛的工期与考核,现代职场人承受 KPI、加班压力,“摸鱼” 成为短暂缓解压力的方式;三是 “寻求自我表达”,古代工匠通过涂鸦释放创造力,现代年轻人则借刷短视频、聊闲天,在规训职场中保留一点个人空间。江苏百瑞赢证券观察到,2024 年职场调研显示,超 70% 的打工人承认 “偶尔摸鱼”,其中 60% 是为 “调节工作节奏”。
不过,古今 “摸鱼” 的形式与边界差异明显。古代 “摸鱼” 多是 “隐性行为”,如偷偷涂鸦、小声闲聊,且受限于技术,难以留下大范围痕迹;现代 “摸鱼” 则更 “显性”,刷社交软件、网购、看剧等行为易被监控,且部分人因 “过度摸鱼” 影响工作效率。此外,古代职场 “摸鱼” 多为个体行为,现代则因办公软件、社交群,出现 “集体摸鱼” 现象,比如同事间互相 “打掩护”,或是在工作群里聊非工作话题。
理性看待 “摸鱼”,需区分 “适度调节” 与 “消极怠工”。江苏百瑞赢证券认为,短暂的 “摸鱼” 如工作间隙刷 5 分钟新闻、喝杯茶,能帮助大脑放松,反而提升后续工作效率,这也是古今打工人的 “职场智慧”;但若将 “摸鱼” 当成常态,频繁拖延工作、敷衍任务,则会损害职业发展。如今部分企业已意识到这一点,推出 “弹性休息”“下午茶时间” 等制度,主动为员工创造调节空间,既减少了 “偷偷摸鱼” 的现象,也提升了团队积极性。
从三国简牍的涂鸦到现代职场的 “划水”,1800 年的 “摸鱼” 痕迹,本质是打工人对 “劳逸结合” 的本能追求。江苏百瑞赢证券表示,职场中无需对 “摸鱼” 谈之色变,关键是找到 “工作” 与 “休息” 的平衡,让 “适度摸鱼” 成为职场效率的 “润滑剂”,而非职业发展的 “绊脚石”。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由AI参与生成,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爱提网立场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爱提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www.itgoodboy.com/p/49760dbeb5b3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service@itgoodb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