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官方资料介绍,过去的广州海洋馆曾荣获“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在此次升级改造后,更是以打造“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城市精品海洋馆”为定位,携手广州动物园致力为广大市民游客打造一站式全体验的全国科普教育展示基地。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不过,南都记者在参观过程中发现,广州海洋馆内的科普展示内容存在不少问题。
“你好,请问这个是什么鲨鱼?有介绍吗?”游客李姨带着孙子在“鲨鱼实验室”展区参观。看着缸内游弋的鲨鱼,她却没有在展示缸周围发现有对照的科普铭牌。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李姨,她可以扫描墙上的二维码阅读广州海洋馆微信公众号推送了解缸内的物种。南都记者也跟着扫描二维码后发现,推送内容仅介绍了缸内展出的三种鲨鱼,而对同缸内展出的其他小鱼却没有任何介绍。
“不方便。”李姨告诉南都记者,若是不会用智能手机或者展馆信号不好的情况下,游客根本无从了解展出的动物是什么。“这样做科普,我认为效果不太好。”李姨如是说。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而其他展区的大部分鱼缸旁尽管配备有科普铭牌,但有的科普内容较为混乱。南都记者在“冒险潜水艇”展区发现,不少科普铭牌上展示的物种名称没有配上拉丁文学名,有的物种标注了中文正名,但有的物种标注的却是观赏鱼市场上的商品名或俗名。
以其中一个鲀形目鱼类的展示缸为例。该展示缸旁的铭牌上写出了包括辐纹叉鼻鲀、粒突箱鲀等鱼类的中文正名,但对纹腹叉鼻鲀的介绍则配上了“珍珠狗头”的商品名;在另一个蝴蝶鱼类展示缸旁的铭牌上,鱼类名称中的“蝶”字就分别有错写成“碟”和“鲽”的情况。有水生生物爱好者在现场参观时就直呼“不专业”。
而在“神秘亚马逊”展区,还存在着科普铭牌与展出物种不一致的情况。其中,胭脂鱼展示缸旁的铭牌显示,展出物种除了胭脂鱼外应有卷口鱼和长鳍马口鱲这两种本地原生鱼类。而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缸内实际展出的是产自南美的图丽鱼和真唇脂鲤。对于科普内容存在混乱的问题,中渔协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卓诚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海洋馆业界对鱼类或者其他水生生物的科普时的确存在中文正名、商品名乃至俗名混淆的普遍现象。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对单一鱼种的统一标准名称就是拉丁文学名。”周卓诚建议,广州海洋馆的后续布展可以更遵从科学原则,尤其是在科普内容上进行优化调整。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爱提网立场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爱提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www.itgoodboy.com/p/4cf539e1b3a9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service@itgoodb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