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养生有妙法——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S先生
S先生 2025-03-07 14:44:02
来源:爱提网
声声春雷,惊醒冬眠的昆虫鸟兽,万物复苏。3月5日,农历二月初六,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也是人们保健养生的重要起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的衣食住养,皆依季候而作,随岁月流转。那么,惊蛰时节人体会呈现出哪些变化?我们又该怎样做好自身的日常养生保健?一起来看!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人体如何感知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旧时曾称“启蛰”,是仲春之始。史书上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惊蛰预示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雨水增多,蛰虫复苏,草木萌发,一片生机盎然。

人体感知着四季的变换,同样也受到自然界节律的影响。这些变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有所体现:

上火

春季在五行中属木,与肝脏相应,是肝气升发的季节。随着气温回暖,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叠加春季多风且干燥、空气湿度较低等外部因素,如果肝气郁结,不能正常疏泄,许多人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流鼻血等“上火”的症状。

春困

冬天为了防止散失过多的热能,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全身皮肤的血管处于收敛状态;而到春天,由于天气变暖,皮肤血管和毛孔渐渐扩张,皮肤的血流量大大增加,相对来说供应给脑的血液就会减少。此外,春天日长夜短,人们的睡眠时间相对减少,再加上春季空气湿度相对冬天较大,湿气易困阻人体阳气,导致身体沉重。所以,人们常会感到困倦、乏力或精神不振。

情绪波动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冬去春来,外界气温、日照等变化会对人体的生物钟和激素水平产生影响。光照时间变长可以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血清素,也可能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进而影响情绪调节。部分较为敏感的人群在这样的变化刺激下易有急躁、焦虑、抑郁等“伤春”情绪。

春天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惊蛰时期更是如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警惕这几种病:

1.呼吸道及流行性疾病

惊蛰时节气温回升,温暖的气候条件让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昆虫慢慢苏醒,同时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也开始活跃起来,再加上早春气温多变,因此,春季也是很多疫病流行的季节,老人儿童等体弱群体更是高发人群。

2.心脑血管疾病

春季气温不稳定,气压变化大且气候较干燥,体内的血液粘稠度会增高,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再加上血管收缩时间相对延长,导致了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血管硬化而难以适应温度变化,从而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3.关节性疾病

惊蛰后虽然天气渐暖但常有“倒春寒”,中老年人若过早减衣或在早晚寒冷时外出锻炼,极易受风寒侵袭,有风湿、关节疼痛病史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暖。一些爱美的年轻人过早穿上单衣薄裤,也容易遭受寒冷袭击后出现局部关节麻木、酸痛、行动受限等症状。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惊蛰养生有三宜

宜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早晚较冷时,要及时增加衣物,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当气温超过 15℃且比较稳定时,就可脱掉棉衣,穿得稍单薄些。

标签: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