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遭恶意做空吗?

佚名
佚名 2018-04-29 15:40:25
来源:爱提网

  由近期于中国平安股价下跌,让一部分股民损失惨重。中国平安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它的一举一动也备受关注,最近有人发现中国平安出现大量资金沽空是遭人恶意做空。那么中国平安是遭人恶意做空吗?看了下文介绍,相信大家就明白了。

  平安今年一季报发布的颇为“不平静”,但是“不平静”的环境却阻止不了走在“高速公路”上的业务拓展和数据指标。

  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实现净利润289.51亿元,同比增长12.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7.02亿元,同比增长11.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282.00亿元,同比增长17.7%。如果按保险子公司执行修订前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法定财务报表利润数据计算,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5.48亿元,同比增长32.5%。

  亮眼的数据让多家券商从评级报告中直接表露坚定增持,强烈维持推荐评级。

  虽然,数据喜人却没有改变股价的走向,但是可以发现,针对这一局面,市场上舆论呈现了两大走势。

  一方面,受谣言影响,尽管公司董秘当天下午立即回应传言不实,中国平安的A股和港股股价均出现大幅波动。但在27日收盘,平安股价跌幅明显收窄,且盘面呈现资金大幅抄底之势。业内人士指出,平安属于混合所有制企业,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人事变动不会由中央任命,此类信息在平安一季报和平安好医生即将上市的关头披露,配合做空股价的意图明显。

  另一方面,无论从2017年超强业绩数据还是2018年第一季度的“开门红”数据,对于平安的低估值再次被业界提起,基于业务支撑的亮眼数据,券商纷纷再次指出,平安的低估值应该被改变,估值溢价才是正确的方向。

  一季报数据亮眼,业界指出估值应溢价

  数据说明一切,一季报披露显示,平安集团核心业务高度“上扬”,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规模保费达2,305.85亿元,同比增长24.9%,新业务价值为198.97亿元,新业务价值率为30.2%;财产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632.17亿元,同比增长17.8%,综合成本率95.9%,持续优于行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成效显著,零售客户资产较年初增长9.2%,零售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3.4%。

  同时,平安客户及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18年3月31日,平安集团个人客户总量1.73亿,同比增长25.4%,其中29.7%的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第一季度新增客户1,252万。

  同时,平安并未停下持续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的战略规划的步伐,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体验,推动各项业务稳健增长。客户数据也显示,平安互联网业务持续深化发展,截至2018年3月31日,平安互联网用户量4.59亿,同比增长22.0%,其中APP用户量3.94亿,同比增长48.8%。

  中国掌舵者马明哲早已为平安画下版图,在强化金融监管、加快金融改革、深入开展互联网+的背景下,中国平安将以科技为引领,加速实现“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的战略目标,深度聚焦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

  这一战略目标并非当前才提出,而是早已定下的长久规划。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平安提出综合金融多年,且在业务协同上已有诸多成效,但是估值低始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随着2017年年底业绩、以及2018年一季报数据的发布,平安数字高度亮眼,估值修复再度被业界所关注。市场层面而言,平安估值低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

  第一,平安作为综合金融集团,业务板块较为丰富。其中单独针对传统业务,例如寿险、产线、银行等市场能够给予较好的估值。但是作为综合金融集团,市场通常给予估值的方式为,对各个子版块分别估值后加总,再给予一定折价。

  第二,市场给予平安整体折价原因在于,按照传统市场理解逻辑,如果企业业务线布局较多,就会呈现分散局面,无法专注、集中于某一单一行业。

  多位券商人士指出,平安集团作为市场特例,目前无论在交叉销售层面还是不同业务之间的相互驱动,亦或是从科技层面给予其他业务的反哺,都带来整体业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未来市场应改变按照传统市场定价理念给予平安的折价。应该按照效率的提升和多业务之间的良好协作而给予一定的溢价,但溢价率不予评价。

  金融科技持续贡献正向收益

  平安一季报数据显示,Q1金融科技与保险科技业务贡献贵母净利润达18.42亿元,占比达7.2%,而去年同期为亏损8.27亿元,实现由负转正。其中,陆金所与平安好医生持续盈利。

  陆金所作为中国领先的线上财富管理与个人借款科技平台,在过去的2017年年报数据就已经披露首次实现全年整体盈利。

  数据进一步显示,2018年一季度,陆金所控股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期末资产管理规模达4,429.43亿元;个人借款业务持续发挥产品和渠道优势,管理炒股余额3038.26亿元,较年初增长5.3%;金融机构及政府金融服务业务持续发展,机构间交易规模达11499.61亿元。

  此外,多家券商报告也陆续发文指出,平安旗下多家金融科技平台也成功孵化,均取得较高投后估值。科技金融盈利贡献,价值溢价估值低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看了上文对中国平安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国平安遭恶意做空这一事件有了大致了解。对于中国平安亮眼的季报数据,估值溢价应该才是正确的方向,相信中国平安战略目标对金融和医疗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对中国平安未来市场发展也有其深远意义。更多股市资讯尽在爱提网。

  相关文章

  中国平安股价是多少?

  中国平安股价最低多少钱?

  平安股价暴跌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