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夏格旺堆介绍:玛不错遗址丰富遗迹遗存的发掘与多学科研究,第一次突破了西藏新石器化进程的时空范围。该遗址是目前所知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在被多种外来要素不断影响下依旧保持自身文化特色鲜明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综合现有堆积关系、非碳库影响测年结果、墓葬形制和各类文化遗物的特征,可将遗址划分为四期。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第一期距今约5000-4000年,以发达的戳印纹-划纹为装饰的磨光侈口平底罐、折腹平底盆为代表,流行各类骨蚌器和水晶为原料的细石器。第一期遗存是迄今所知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的墓葬,也是西藏中南部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俯身直肢葬,不仅属于西藏发现的第一实例,而且与青海宗日遗址同类葬俗关系密切。
第三期距今约3300-3000年,I区南部遗存为主,以折沿磨光黑皮陶尖圜底罐为代表,延续了部分第二期的陶器器型,有小型化趋势。玛不错遗址第二、三期的文化面貌明显有别于已发现的其他遗址,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类型“玛不错文化”。这一发现是继卡若、曲贡遗址之后,西藏新石器考古领域的又一座里程碑。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第四期距今3000-2000年,发掘区所见聚落布局发生明显转变,从墓地变为非墓地功能的大型石构建筑,同时出现祭祀灰坑遗迹;研磨器、网坠和简单石核-石片等类型的石器比例陡增。
科技考古研究结果显示:玛不错遗址主体年代跨度4800-2000BP;距今4000多年前,人类生活在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大湖周边,气候条件和植被条件较现在优越;玛不错人群可能通过渔猎的方式获得了稳定的肉食资源并维持了较高的营养水平;第一期以渔猎为主要经济,食性显示以鱼为主要食物来源,同时发现一定数量的粟,黍和极少量粳稻遗存,体现本土化生态资源利用同远距离文化资源交流的多元性;第二期以后鱼类资源占比减少,以获取陆生动物资源为主,兼有畜牧业经济;薪柴和木质葬具以香柏和江孜沙棘为主。这些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爱提网立场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爱提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www.itgoodboy.com/p/722636d0742d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service@itgoodb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