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探索“健康保险+健康管理”模式背后,擘画的究竟是怎样一张蓝图?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增强,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事后理赔,而是希望获得更全面的健康保障和预防性服务。健康管理服务能够提供疾病预防、健康咨询和慢病管理等增值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另一方面,健康险市场同质化严重,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差异化服务增强竞争力。健康管理作为增值服务,能够吸引更多客户,提高保单黏性和续保率。
与此同时,政策支持与长期效益也是关键因素。付一夫表示,国家鼓励“健康中国”战略,支持保险与健康服务融合。通过健康管理降低疾病发生率,保险公司可以减少理赔支出,优化风险控制,实现可持续盈利。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记者补充指出,健康管理公司有望成为保险“大健康”战略的关键一环,可整合医院、药房、体检机构等资源,形成“医—药—康—护—健—险”生态,提升客户黏性和交叉销售能力。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原银保监会在《通知》中也强调,保险公司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目的,是通过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促进疾病康复,降低疾病发生率、提升健康水平;丰富健康保险业务内涵,强化风险管理专业能力;促进健康服务资源的合理使用,优化健康服务资源的配置与整合。蓝图易绘,落地难行。要想把上述“愿景”变“实景”,还需爬坡过坎。
谈及摆在健康管理公司面前的挑战,付一夫向记者分析称,其一,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健康管理需要大量用户数据,但要确保合规,平衡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他建议,加强技术投入,采用加密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
其二,服务标准化不足。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用户体验和信任。“可通过制定服务标准,加强对服务提供商的管理和监督”。
其三,成本与效益匹配。健康管理公司初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保险公司面临盈利压力。付一夫认为,可聚焦慢病管理等核心领域,利用数字化手段降低成本,同时争取政策支持。
面向未来,柏文喜指出,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应沿着三个“一体化”路径进行深度融合。首先,产品设计一体化。打破“保险是保险,服务是服务”的割裂,将健康管理服务嵌入保险条款。
其次,支付机制一体化。可借鉴美国等发达市场的“管理式医疗”模式,健康管理公司可直接从保险基金中支付医疗费用,实现“服务即理赔”。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最后,数据运营一体化。构建“保险风险地图”,整合用户投保数据、医疗记录、可穿戴设备数据,动态调整保费和服务策略。
“总的来说,未来健康险的竞争将不再是价格战,而是健康管理能力战。”柏文喜认为,保险公司需以健康管理公司为枢纽,把保险资金转化为健康投资,最终实现客户、企业、医疗系统的三方共赢。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爱提网立场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爱提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www.itgoodboy.com/p/83474dc53403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service@itgoodb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