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接下来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仍需在“固态化、安全化、智能化”等方面下功夫。围绕着“材料创新、安全保障、智能优化”的发展周期,锂离子电池正在不断进化,提升用户体验。传统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有机液态电解质,而有机电解质易燃,因此关键材料创新要靠采用本征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来实现。安全保障方面,科学家持续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最大容量,扩展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边界,同时保证电池的安全使用。与此同时,业界正在探索使用AI算法寻找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优化电池的制造过程,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效率,加速锂离子电池的正向设计过程。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这场科技的马拉松永无止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孵化的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本质安全的固态储能电池,通过长寿命电池体系搭建技术、“呼吸式”电池模组技术,控制电极界面始终处于最优状态,显著提升了固态电池的寿命,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游艇中得到应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孵化的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聚焦于固态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发,采用纳米级固态电解质、复合正负极材料等技术,实现超高能量密度与长寿命性能的兼顾,相关电池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特种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黑科技”让我们相信,下一代电池正从科幻走进现实。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V2G),通过充换电设施与供电网络相连,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在电网调峰中发挥更大作用。以锂离子电池为核心的新型能源系统蓝图还在不断扩展,存在无限可能。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能源结构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国内各个企业正多线布局储能赛道,在多种差异化技术路径中积极实践,为储能发展瓶颈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过70吉瓦,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这场储能革命不仅是技术之争,也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布局。
固态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间的迁移和电荷转移实现充放电,并用氧化物陶瓷基或玻璃陶瓷基等固态电解质替代了传统易燃电解液。这不仅解决了锂电池自燃风险,也让能量密度实现飞跃。固态电池领域存在三大主流技术路线,包括硫化物固态电池、氧化物固态电池以及聚合物固态电池,其主要区别在于所采用的固态电解质类型。硫化物体系离子电导率较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氧化物体系稳定性更佳,适合消费类电子产品;聚合物体系工艺最为成熟,但性能达到上限难以突破。固态电池最大的特点是安全,非常适合用于储能领域,装机使用可以保障储能电站安全运行。同时,固态电池工作温域范围较宽,能在零下20摄氏度至60摄氏度的宽温域内稳定工作,无论严寒或酷热都能稳定运行,拓宽了储能系统的物理分布场景。但储能用固态电池目前仍处于示范阶段,要想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还需进一步降低成本。千鑫点信息咨询服务公司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爱提网立场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爱提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www.itgoodboy.com/p/c46750231a04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service@itgoodboy.com